法治滨州网               主编信箱:fzsdwxw@163.com  新闻热线:18754362777
滨州站头图
法治济宁网logo 山东地图
今日聚焦
县市区频道: | 滨城区 | 沾化区 | 惠民县 | 阳信县 | 无棣县 | 博兴县 | 邹平县 | 经开区 | 北海区 | 高新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科教文卫

滨城区第一小学教师论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17-10-10 15:51:39  来源:法治山东网滨州  作者:

  标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课上的表达

  法治山东网滨州讯(通讯员 赵媛美)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内在文化底蕴和谐丰实,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是每个教师的使命。不过,一谈到“传统文化”人们立马想到的是《思想品德》《语文》这种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学科,而其他学科,例如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似乎距离“传统文化”较远。其实不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那么,小学数学课上我们该如何去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传统文化”的实施。

  一、“数学史料”来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升起来了。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利教利学,了解中国数学的发展史,才能使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名族自豪感,这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国家来说,意义深远。

  可是,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科尔(KOOL)指出:“可以将数学史作为课堂中的一名额外学生使用”,即在现实数学教育的背景下,使学生面对问题的多种解法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解法可以是其他学生的,也可以是历史上的。而实际上,由于历史相似性的存在,即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与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历史上数学家所遭遇的困难正是学生所经历的障碍。学生的很多想法与历史上存在的方法类似,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与古代数学家的想法一致时,当学生充分讨论已有的方法、看到历史上已有的“新”方法时,他们会有所感受,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所帮助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史料介绍,他不会感兴趣,但我们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一点一滴的渗透,适时的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并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聚沙成塔”的教学渗透,完成这个教学目标。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来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料”。在这部分内容中,许多为中国数学史料,我在引领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当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得到了某个结论时后,我就将相关“数学史料”推出,让小学生跨越千年万年来体会相同知识的探究带给古今人们的感受,让孩子寻找“归属感”“自豪感”。

  例如:当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向学生介绍:早在二千多年前,“方田章”论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

  再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适时引出圆周率,然后向学生介绍,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是多少。然后向学生出示“你知道吗?”:约2000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段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数学对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从产生到成熟必然经历一个发展、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数学家都为数学对象的最终确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当学生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困难与数学家一致时,那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自信心会进一步增强。在我们的课堂中扮演“课堂中一名额外的学生”的数学史料能够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起到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作用。

  二、“千古名题”来了,对传统文化的爱浓烈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部分“千古名题”,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流传千年,如“鸡兔同笼”、“长绳测井”、“藏题诗”等。通过对此类有趣题目的解答,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我们这样设计:

  引入环节

  我们伟大祖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对中国古文明史的传播起很大的作用。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走进‘鸡兔同笼’问题。与我们的前辈一起研究这著名的数学问题。

  总结环节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像‘鸡兔同笼’这样经典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上网或到阅览室查查资料,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一起遨游数学的海洋。

  练习环节

  我们出示历史名题。如“一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5尺;若将绳5折测之,绳少1尺.求绳长和井深!”这样的“长绳测井”的题目,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热爱。

  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适时抛出历史名题,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藏题诗“李白大街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完壶中酒。试问壶中酒,原有多少斗?”和“几个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每人一个多一个,每人两个少两梨,几个老头几个梨?”等,此类题目都是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集古文或诗歌与数学问题于一身,学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和解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探索交流中兴趣盎然,思维开阔。

  三、古人的生活观念来了,学生的生活观变了。

  随着对外开放,网络的普及,通讯业的发达,电子设备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甚至主导了某些人的生活,随之而来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理念开始侵蚀着孩子们。很多孩子迷恋手机,网络游戏。晚睡晚起,暴饮暴食,不愿意运动,肥胖的孩子逐渐增多。面对这种现象,我主要借助于练习题中的一些隐形元素,向学生宣扬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学习和生活。

  例如练习题:一周岁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占全天的八分之五。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是一周岁儿童的五分之三。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几小时?

  当孩子完成这个练习题后,我就向孩子介绍古人的生活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方式顺应了自然,与天地一体,所以相较于现代人要健康很多。作为现代人,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们那样天一黑就睡觉,但我们可以做到早睡早起,这对我们的精力体力和身体发育都有好处。

  再如:讲“黄金分割比”时,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因为黄金分割比与“美”密不可分,谈到“为妈妈选择多高的高跟鞋时”,通过计算下半身与身高的比值是否为0.618:1时,我们发现高跟鞋并不是越高越漂亮,而是符合“黄金比”时才是美的。通过这个练习活动,像孩子们传达健康的生活理念,对学生们今后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传统文化渗透”——“适度的才是美的”,所谓过犹不及,我想使孩子们明白这个简单的朴素的生活观点,也是我们祖先倡导连做人做事的理念。

  再如:《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感受祖先的智慧“大方无隅”。老子说,大方无隅,即一个人要大方,不要过于执着。不应固执地认为方就是方,圆就是圆,方形的东西越来越大时,就可能变圆了。因此,中国人说做人要大方一点,就是做人要学会变通。这也是数学“极限思想”的渗透,不但对于学生认识圆,进一步了解圆,都起到了好的支撑作用,而且对孩子人生观、生活观点的建立也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各学段各学科的全面实施,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改变,人们愈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而这种复兴正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虽然我们的力量微薄,但我们心中一定始终装着这样一段话: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带着这种历史使命去教书育人,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有力量!

  标题二、让传统文化走进数学课

    作者:刘国辉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它的提出表达了我们国人内心的需要,民族的心声。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祖国的强大。如何达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是必经之路,所以,才有“立德树人”的提出。作为一名教师,数学教师,我们如何做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尝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挖掘隐形素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在现行数学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就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以典型习题,适时育人

  教材中有许多例习题,通过引申、联想、对比,可以发掘其特殊的教育意义。例如:提到长江黄河,这里,可以让学生体会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而黄河是我们的华下儿女母亲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要爱护和保护他们。练习题中的“求正方体冰块的体积”,一旁提示“早在夏朝,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存储冰块的技术”!可以问学生你对这个信息有什么想法,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编写例题、拓展教材,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有时回补充一些习题或者编一些题目,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编纂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传统文化成就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逻辑推理、运算结果等使人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和情感体验;或以教材内容为题材介绍数学家。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可以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加减法问题时设计这样的题目,“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第一高峰,高8848米,高出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237米,乔戈里峰海拔多少米?”还比如在学习第《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我就讲他的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二、欣赏中华传统图案,感受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展示给学生的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去查找了解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年画、脸谱的有关资料,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唐代花鸟纹锦》的纹饰是由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蓝、墨紫等八色丝线织成的斜纹纬锦,构图繁缛,形象生动,配色华丽,组织严密,不论在组织技法上,还是在花纹描绘技巧上,都反映了唐代中期织造斜纹纬锦的高度水平。经过对资料的了解和观察,学生发现图案的设计用到了数学知识中的旋转和对称的手法,力求体现完美和谐,追求美好的生活。学生在欣赏精美绝伦图案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灿烂的纺织绘画艺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美。

  三、了解古代计算工具 ,感受数学的魅力。

  人类在其文明进步中总有必要时时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以便从中发现自己遗失掉的智慧,为开拓未来添些目力和精神。对于新的科技发现和成果,我们当然要学要用,还要力争超越,然而惟其如此,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古老文明为我们搭就的文明阶梯,使我们攀登文明新高有更坚实的基础。

  “算盘”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很多人家里已经没有了它的踪影,孩子们从来没见过,更别提会用了。教材中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认读。但是,我们认为算盘作为一种古代发明而今天仍在使用的工具来说,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对古代的计算工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算盘的产生、发展、结构、如何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还知道了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器,享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

  相对于算盘,“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我们只能在书上膜拜,而“算筹”在中国的数学史上使用时间较长,对后续数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算筹的产生、怎样用算筹表示数、算筹与筹算等。通过这种调查研究,学生还了解到算筹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计算工具,它是一种竹制、木制或骨制的小棍。把算筹放在地面或盘中,就可以一边摆弄小棍,一边进行运算,算筹有纵式和横式两种不同的摆法„„通过学生的真实研究,学生对这两种起源于古代的计算工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充分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数学低段教学中,经常涉及方向“方向”的教学,说起辨认方向,学生最先可以想起辨认方向的工具——指南针。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关于“指南针”一些背后的历史,我们的学生却知之甚少。所以我设计以下问题,请学生去查找资料:1、指南针的历史故事2、指南针的起源3、指南针的发明4、指南针的发展。当除此以外,我孩子结合所学的方位词“东西南北”,请孩子们去调查研究:“现在我们认识到的方位名词有:东、南、西、北。那么,古代表示方位的名词又有那些呢?”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古代除了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还有以下10种方法:1.以阴阳表示、2.以五行表示3、以五色表示4.以四季表示 5.以四兽表示6.以左右表示7.以八卦表示8.以数字表示 9.以天干地支表示10.以星宿表示。

  通过以上两项内容的了解,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古代方位词的认识,以及对指南针的发明、演变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初步为学生揭开了古代传统的神秘大门。

  通过这样的介绍和研究,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遥想在原古那样落后的时代,我们中国就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数学加,浩如烟秒的数学成就为世界享用,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愧对古人。这是我们名族崛起的希望,更是教育者应该遵循的教育原则!

  标题三、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

    作者:李雪梅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更好的贯彻实施这一纲要,探索将民族精神融入各学科教学的方法,我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的课题研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开发智能,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数学家,流传下来很多与数学有关的史料和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有它自身的美,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有效融合的内容。经过对课题研究的学习与研讨,我觉得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结合数学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至少要早一千年。结合圆的认识可以介绍伟大的思想家墨子,了解墨子在他的著作中对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让学生感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答数学名题,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历史名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些题有的是著名数学家编拟的,与他有关的趣题;有的是与人们所熟知的知名人士有关的题目;还有一些则是从数学专著以及其他各类书籍中摘录出来的。其中《孙子算经》中记载的千古名题“鸡兔同笼”问题,都漂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对中国古文明史的传播起很大的作用。这样的数学题为数众多,如我国的百钱买百鸡、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馒头等问题,还有“长绳测井”题:“一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5尺;若将绳5折测之,绳少1尺。求绳长和井深”。藏题诗:“李白大街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完壶中酒。试问壶中酒,原有多少斗?”和“几个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每人一个多一个,每人两个少两梨,几个老头几个梨?”等,我们可以通过对此类有趣题目的解答,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数学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为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绘画、曲艺、诗词,还是剪纸、脸谱、风筝,无不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载体。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在欣赏、感受其美丽与绝妙的同时,学习图形的特征,体会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结合《年月日》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历法,认识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去研究《九章算术》;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让学生研究分数在中国的发展;在计算器的学习中,可以多加点时间让学生去认识中国传统的算盘,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了解其在世界计数和计算工具史的发展中独特的历史地位,这样的结合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把数学教学和我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的途径,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标题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

  作者:魏丽萍

  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于我们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汉字的有趣与神奇,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1、汉字的起源。汉字不仅外形很美,内涵也及其丰富,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低年级的识字课中,老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指导课文中遇到的“日、月、羊、鸟、兔”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让学生知道这是象形字,是汉字最初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步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个知道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精髓。因此,适时地渗透,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趣味字谜。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趣味语文字谜,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方法有加减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等。加减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斗米”。“米”和“斗”组合成了“料”。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北大”校徽,“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北”字的设计可为一个突出的亮点。谜面为“两个人背靠背”。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趣味语言,认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趣味语文中的歇后语、俗语、谚语等,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传统节日谚语,如“清明冷,好年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童谣,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以及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无穷乐趣。

  三、朗诵古诗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传承。

  1、理解古诗词,感知古诗词的韵律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作者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再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意境之美,溢于言表。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学生自由吟诵练习,互诵表演,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感受诗歌反映的传统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再如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朗读背诵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四、阅读经典,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伴我一生

  读书,使我们健康;读书,使我们美丽;读书,使我们智慧。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我们班已经连续搞了三个学期,第一学期(四年级下学期)是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掀起读曹文轩的作品热潮,《青铜葵花》、《根鸟》、《草房子》等等,曹文轩每一新书的出现,我们班里的学生都要兴奋一阵子。我感觉得到,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习惯,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是非常好的。

  第二学期(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们选择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因为是刚刚学过她的《窃读记》,和关于《城南旧事》的片段,学生们的兴趣很高。阅读结束,班内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大家谈一谈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班内评优,大家分享。通过对作者林海音的作品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的认识,以及对那个时代其他作者作品的兴趣。

  这一学期(五年级下学期),我们的共读书目是吴承恩的《西游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经典,崇尚经典。鼓励学生有效阅读,讲故事,写剧本,演情节等。我们还鼓励家长一块阅读,家长也可以为学生的语文活动出谋划策,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向专业人士请教,尽可能让学生走的更远。这次活动我们以课本为范本,激发学生喜爱经典,热爱名著,提高能力。让经典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在读经典的同时,进一步地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获得真知、树立远大的理想、享受美好的人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并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山东移动滨州分公司圆满举办服务精英实战大赛
山东移动滨州分公司圆
山东航空学院来了! 省市签约共建滨州学院 !
山东航空学院来了! 省
聚焦智慧滨州建设 抓好“城市大脑”项目早日投产运营
聚焦智慧滨州建设 抓
市委党校一级调研员王树军一行到阳信县流坡坞镇调研党校办学工作
市委党校一级调研员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备案信息